若您覺得文章寫得不錯,請點選網誌上的廣告,來支持小編,謝謝。
心得:
筆者從小學開始就對長輩們抱持幾個疑問:
- 「你們口中所謂的對我好,真的是對我好嗎?」
- 「為什麼沒依照你們所說的去做,就是不乖、不孝順?」
- 「為什麼你們可以不考慮到晚輩們的想法、感受。就輕易說出你敢XXXXX,我就XXXXXX之類的話?」
- .....(罄竹難書阿!!!)等
於是筆者在國小時,幾次因為某些原因而獨自蹺課跑回家,被家長發現時,聽到「學校是怎麼教你的阿?!」、「你父母是怎麼帶你的阿?!」......等,而長輩們完全沒聽進我所說的話!!!於是筆者也開始學會如何用情緒來勒索他們......結果我一直常問一個問題:「以前你們這樣子對待我,為什麼我不能這樣子對待你們?!」
若讀者您的孩子與一般人不一樣時,請您好好珍惜與孩子相遇的人生!
此書所提到的例子是大多筆者這個世代的人所經歷過的人生「若不是因為你以及你要孝順等道德文化的捆綁與束縛」,若讀者您是個孝順、乖巧、體貼的人,請您一定要好好了解什麼是「情緒勒索」!
筆記: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父母有時無法拋下自己身為父母的權威、尊嚴與面子,認為「我是父母,我為你好,所以你聽我的是應該的」,卻忽略了孩子也是一個「人」。
在「孝道文化」、「尊師重道」等傳統文化概念架構下,有一個「關於人與人相處」的重要概念,是不能忘記的:【彼此身為一個人,有需求,也有感受,應該要被尊重、被理解,而不是被用「你應該」或教條壓抑,使得兩人互動,總只有一個人的聲音。】
自己就算有一些缺點,或是做不到什麼,甚至有時後會失敗....請相信,這些事情,是因為自己「沒做好」,而不是「我不好」。
情緒勒索者沒有好好處理內心的恐懼,反而試圖控制對方,希望藉由對方不要違反自己的價值觀和準則,來減少自己的恐懼。因此「要求你為他的情緒負責」是一貫做法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情緒勒索的六大特徵:
一、要求(Demand)
並非所有要求都是「情緒勒索」,表達自己的需求,對彼此的關係是正向健康的。「情緒勒索」與「要求」最大的不同是,情緒勒索是對方對他的要求是否異常地堅持,毫無轉圜。是否無視你的感受與底限,步步進逼,且不擇手段達到目的。
並非所有要求都是「情緒勒索」,表達自己的需求,對彼此的關係是正向健康的。「情緒勒索」與「要求」最大的不同是,情緒勒索是對方對他的要求是否異常地堅持,毫無轉圜。是否無視你的感受與底限,步步進逼,且不擇手段達到目的。
二、抵抗(Resistance)
面對超乎常理的要求,卻因為上對下、長輩等之間的關係,以及怕破壞彼此的關係,於是沒有直接對對方說「不!」。
三、壓力(Pressure)
三、壓力(Pressure)
情緒勒索者對對方的抵抗,並非試著了解對方的感受,或是與對方討論。想反地,情緒勒索者會用一些方式,如說一些話語讓對方產生壓力,藉由貶低對方,使對方產生錯覺:「我的感覺好像是不對的、不重要的。」
四、威脅(Threat)
四、威脅(Threat)
情緒勒索者擅長知道被勒索者「最在乎的事物」為何,因此情緒勒索者會威脅被勒索者失去那些「最害怕失去的事物」。
五、順從(Compliance)
五、順從(Compliance)
當被勒索者感到害怕、不安時,為了克服這個不安,被勒索者覺得似乎只有按照勒索者的方式去做,自己才可以保有自己的安全感。於是勒索者與被勒索者又會維持一段看起來良好的關係。
六、舊事重演(Repetition)
六、舊事重演(Repetition)
被勒索者一次次的屈服,也是幫助勒索者有機會一次次調整自己「情緒勒索的技術」,更精於這項技巧,而被勒索者在這段關係中,更加動彈不得,被迫繼續滿足勒索者的需求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情緒勒索者總是在提醒我們,我們的人生有「責任與義務」去滿足他們的需求,這樣才顯得我們「夠好」。對情緒勒索者而言,「這是你應該做的事」。
父母拒絕我們,不代表他們拒絕跟我們「建立親密關係」,或是「討厭我們」。
情緒勒索者沒有意識到,他們的不安其實是來自於他們過往經驗,源自於他們的內在,他們還會把不安頭設在別人身上,認為「是別人讓自己不安的」。
情緒勒索者的盲點,在於:他們沒有學過,互動關係是需要,也可以討論與協調的;而考慮對方的需求,修改自己的行為,並不代表自己就是「錯了」,是「很糟糕的人」。
情緒勒索者總是在提醒我們,我們的人生有「責任與義務」去滿足他們的需求,這樣才顯得我們「夠好」。對情緒勒索者而言,「這是你應該做的事」。
父母拒絕我們,不代表他們拒絕跟我們「建立親密關係」,或是「討厭我們」。
情緒勒索者沒有意識到,他們的不安其實是來自於他們過往經驗,源自於他們的內在,他們還會把不安頭設在別人身上,認為「是別人讓自己不安的」。
情緒勒索者的盲點,在於:他們沒有學過,互動關係是需要,也可以討論與協調的;而考慮對方的需求,修改自己的行為,並不代表自己就是「錯了」,是「很糟糕的人」。
有些情緒勒索者,他們重視自己的需求與感受大於別人的,是因為他們一直以來,都覺得自己「被虧待」。
父母藉由讓子女有罪惡感,因此能讓子女能夠謂自己做一些妥協與迎合,會讓父母感到子女「孝順」。
情緒勒索者的手段,可能只能讓他們暫時獲得了表相的滿足,但卻讓他們失去了真正害怕失去的「重要事物」:親密關係,以及對方的愛。
每個人都有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成為情緒勒索者或被情緒勒索者。
如果覺得「拒絕別人,表示自己是個不好的人」時,就會很難學會對「不合理的要求」拒絕,就很容易成為:默許「情緒勒索者」對我們為所欲為的「被勒索者」。
「上對下關係」是情緒勒索中很常見,卻也是最難掙脫的互動循環。一旦對方貶低你,或是說出「我是為你好」,你可能就會忍不住相信,然後按照他的方式去做,只為了得到對方說一句話:「你做得很好。」
在「孝道文化」、「尊師重道」等傳統文化概念架構下,有一個「關於人與人相處」的重要概念,是不能忘記的:【彼此身為一個人,有需求,也有感受,應該要被尊重、被理解,而不是被用「你應該」或教條壓抑,使得兩人互動,總只有一個人的聲音。】
自己就算有一些缺點,或是做不到什麼,甚至有時後會失敗....請相信,這些事情,是因為自己「沒做好」,而不是「我不好」。
我的存在,就是我價值所在,並不需要費力去證明什麼、做到什麼。我的存在,是有價值、有意義的。請對自己,完全的接納。
當「真實的自己」得以展現,自己的感受與想法可以被看見,被自我接納,你就會更有勇氣,讓別人看到這樣子的你,而且更有機會,遇到願意接納、支持「真實的你」的人。
我們教育文化養成一個習慣:「『權威』有資格決定我們的價值。」在這樣子的教育環境下,長大之後,到職場上,上司、老闆與主管,成為我們的另一個「權威」,他們決定我們應該怎麼做,我們做得對不對。結果我們變成,需要花很大力氣去「美化」權威者對我們的傷害與不尊重,藉此讓受傷的自我「可以感覺好一點」。但可惜的是,我們的文化,教我們如何「順從」權威者,卻忘了教會我們,如何學會「尊重別人」,以及如何學會「不讓別人不尊重地傷害我們」。
請試著問問自己:「我總是擔心自己對不起別,但是,我對得起自己嗎?」
當身邊的人出現情緒時,我們可能會戰戰兢兢,然後可能會採取一些策略:討好、逃避、說服、憤怒。這四個策略說明我們習慣承擔他人情緒責任,而沒有意識到「他人的情緒是他自己的責任」的思考有關。
「建立情緒界限」是指:我們為我們自己的行為負責,但是不為他人的情緒負責。情緒界線的建立,沒有「應該或不應該」,而是「選擇」。切記:「情緒界限」,不是「情緒底線」。可以隨著自己的狀況與需求,來彈性調整自己的「界限」。擺脫情緒勒索,就是從建立自己的「情緒界限」開始;要建立「情緒界限」,就是從尊重自己的感受開始。
很多時候,情緒勒索者並不是一個純粹的「加害者」,因為他們也被自己的「焦慮」給綁架了。
擺脫情緒勒索絕對不是自私的,而是為了讓我們能夠更純粹的感受到關係中最重要的「愛」,這才是關係中最重要的元素。而在改變的過程中,請當自己的啦啦隊。當別人懷疑你時,你需要相信自己,當你自己最重要的後盾。
「我人生的目的,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需求,而是為了滿足我自己的需要。我的人生,由我自己來選擇。」
別忘了,你是你人生中,最重要的人。